小晨,一个瘦瘦的男孩,说起话来声音脆脆的,一直以来表现还都中规中矩。
新学期的开学第二周,我看到他上课时眼睛盯着一处发呆,表情迷茫。当被点名回答问题时,他便手足无措。因为是第一次,我就警告了他一下作罢了。
没想到仅仅隔了一天,他又故伎重演。课上同学们都正围绕一道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好多学生都争相举手回答问题。他的头却偏向了一边,我猜他一定又是走神了。我喊他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不出意料,他又什么也说不出来。我很生气,当场宣布中午要见见他的母亲,为了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我问大家:“今天是他第二次上课开小差,你们觉得见他家长的处罚合理吗?”大家异口同声地附和,这坚定了我的决心。
说实在的,现在由于空闲时间减少,我课后与学生谈话的时间都比以前少了许多,在处理许多问题时都要讲究效率,不敢花费太多时间。
下课之后我回到办公室,回想起以前教育学生的点点滴滴。那些调皮捣蛋的、上课不听讲的,或者作业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经过耐心的教育之后,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尽管他们的转化过程是曲折和漫长的。我通常很少找孩子的家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遇到问题就直接推给家长,容易让孩子形成与教师对抗的心理,他们会认为老师只会向家长告状。因此,我静下心来细细地思索:找他的家长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有没有别的方法也能够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呢?慢慢的,我的决心开始动摇了,我想再给孩子多一次改正的机会。
眼保健操课的时候,我把他带到没有旁人的报告厅,严肃地问他:“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他低声地回答:“认识到了。”我看着他的眼睛,由着他继续说:“我不该在上课的时候不听讲。”我让他在一张凳子上坐了下来,然后用稍微平和的语气继续问:“说说你今天走神时在想些什么?”他诚实地说:“我在想昨晚做的一个梦。”要是在平时,我也许会问一问他梦到的是什么,从也许能够找到一些教育他的资源。但是他也许并不会把梦里的情形告诉我。如果是这种情况,要想知道他真实的心理,必须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赢得他充分的信任才行。时间已经不允许我那么做,于是我又问:“原来是这样,那你昨天上课又是在想的什么?”他思索了一会了,带着抱歉的表情说:“我想不起来了!”我没有再继续追问,也没有继续等待。而是真诚地对他说:“从你的回答中,我就可以得到一些结论。”他抬起头,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你昨天上课走神想的什么,今天已经忘了。你今天上课思考的梦境,不久之后也会忘得一干二净。天天如此,最后什么也不会得到。整天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会让你永远一无所获。”他的脸色慢慢变得凝重起来。
沉默一会儿,我对他说:“本来我今天非常生气,真想告诉你的家长,和他们一起教育你。但是,我又不太愿意因为这件事让你的父母对你失望。”说完,他的表情变得复杂起来。“所以我想再给你一次改正的机会,我希望你能够认真反思,端正态度。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我就不会再给你机会了。”我注意到他的眼睛慢慢变红了,眼泪从眼角处流出来。
“好吧,今天就这样。过几天我还会找你谈话,现在赶紧上班,马上还要上英语课呢!”他点点头,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向班上跑去。希望以后他在课堂上能够有不一样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