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天气有点阴沉,下午便转了晴,窗外暖暖的阳光照进来,让人莫名的欢喜。

我走出办公室,隔着不远,就见几个孩子蹲在地上,神情专注,眸子透亮,阳光在他们脸上跳跃,荡漾。

我走过去好奇地问,你们在看什么?孩子们惊喜地告诉我在看蚂蚁搬米粒。一个孩子指给我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条黑黑的“长龙”,很有秩序地,缓缓向这边蠕动。孩子们顿时兴奋,纷纷说来了这么多“救兵”,一定可以把米粒搬回家。

站在我身边的小女生踮起脚,捂着小嘴,悄悄告诉我:“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这是我丢的米粒,昨天你教我们唱《小蚂蚁搬米粒》的时候说,蚂蚁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就会躲到洞里过冬。我想天天给他们一颗米粒,让他们搬进洞里存起来,这样冬天就不会饿坏了。”说完,冲我眨了眨眼,伸出小指,多么善良纯真的孩子呀,我也珍重地伸出小指,与她拉钩,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秘密。

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我想起了自己久违的童年。那时候大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管我们,小河边、田野上、草垛旁……留下了我们“野孩子”无数的欢声笑语。

每日放学后,我们猴急似的来到离家不远的体育场。男孩们拿出铁环一路小跑滚着,比赛谁滚得又快又直;女孩子则在场子一角,变着花样格房子、跳绳、踢毽子……玩得不亦乐乎。铁环“哐当、哐当”地响着,我们“咯吱咯吱”地笑着,嬉闹声不绝于耳。夕阳西沉,在父母的千呼万唤下,浑身脏兮兮的我们,如归巢的鸟儿,扑棱着翅膀,朝家的方向飞去。

到了节假日更是玩疯了,爬树掏鸟蛋、下河摸鱼虾、趴在地上玩弹珠。走路从不好好走,不是踢石子,就是专踩水洼,自然也会引来父母的责骂,虽从不顶嘴,但也不长记性。那时候的我们就是一群无忧无虑,放肆而轻松的孩子。

铃声骤然响起,孩子们并没有潮涌似的奔回教室,而是慢慢挪着脚步,一步三回头,看着地上的小可爱,不舍写满他们稚嫩的脸庞。我黯然,这些在我的童年里再寻常不过的,如今在孩子的眼里竟成了新奇事。现在的孩子是快乐的,物质条件优越,玩具、美食应有尽有。但他们也是辛苦的,每日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还要应付家长额外添加的“营养餐”。节假日会被父母以爱的名义,辗转于各种兴趣班。一年四季,有多少孩子迎着风,沐浴着暖阳放过风筝?有多少孩子来到田野,听过青蛙蝈蝈的鸣叫、闻过诱人的稻香和泥土的芬芳?又有多少孩子畅快淋漓地打过雪仗堆过雪人?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这些词语,似乎已与孩子们“绝缘”。年龄尚小的他们早早背上沉重的行囊,辛苦地走在父母规划好的人生之路上。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说过:“让教育符合人性——孩子的心灵能够因为大自然抚摸而更加充盈而丰满。”童心向往的世界,其实一直就在孩子们的心里。把五彩斑斓的童年还给孩子,让童心飞翔,就从此刻开始吧。我加快步伐走进教室,这节综合实践课,我要带孩子们走出教室,拥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