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00后班主任因受不了课外的工作压力而自杀的事件,带给我们沉重的思考,本是青春激扬的年纪,却陷入了心理的沼泽黑洞,真令人痛心。每一个担任班主任的教师,都能深切体会到各种“表哥”的“青睐”,尤其是开学初,那叫一个忙疯!如果称其为教学以外的,或是和教学不相干的工作,必然是烦躁讨厌。倒不如换个思路,把它也视为我们教育的一部分,在班主任的各种“鸡零狗碎”事件中,既精进了业务技能,也饱含了育人的深情。如此一换一想,能平心静气不少。

话虽这么说,但这只是我面对“课外工作”压力时的应对方式及建议,对他人不见得就有效。

中国科学院最近发布了一份《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在对8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后发现,抑郁和焦虑风险率分别为21.48%和45.28%。直观的数据带给我们一阵儿焦虑。你不解地问:现在的年轻人都在痛苦什么?比他们过的辛苦、艰难的人多的是!曾有00后孩子向妈妈抱怨自己的工作压力太大,太累,妈妈语重心长地说:“你去看看凌晨的菜市场和大马路,就没有理由不努力了。”孩子说:“累了不应该休息、睡觉吗?为什么还让我半夜去看菜市场,大马路?”由此可见,年轻人不是没有痛苦,是你不懂他的痛苦。不懂他,意味着不了解、不理解、不认同,意味着你和他不在同一个层面,认知不同,情感更难以同频共振。

近几年网上经常流行“精神内耗”“做一个内核稳定的人”这些热词热句。如果能从观察了解他人生活经历,就能停止自己的精神内耗,往往都是不现实的,或是短暂的。人的内心千回百转,没那么简单。

时代在变化,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包容,不可控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从近年代看,父母、学校、社会并没有根据时代变化调整对待年轻人的方式。老一辈人觉得有饭吃有衣穿有工作,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而90后、00后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长大,温饱已不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他们要的是在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以及ai时代,怎么去适应未来的社会,怎样才能拥有一份付出与报酬相对应的工作,过上既舒适又有尊严的生活等等。这些压力可不是你起早贪黑工作,一辈子勤勤恳恳就够的。

那,怎么对深陷精神黑洞,或者精神内耗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帮助呢?我比较赞同心理师庄晓丹的话,她说:只要活着,就不可能不难受,要想时刻做到情绪稳定,这几乎不可能。就如同我们要去理解——学习不可能是快乐的(不辛苦的),但生活可以是快乐的、幸福的。为此,我们要正确理解情绪,把追求内核稳定换作追求心理灵活性。如果把我们自己比作天空,情绪就是云彩。一个有心理灵活性的人,会意识到云彩是变来变去的,而自己可以是不变的,稳定的。有相对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有稳定的自我评价,即便我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我也不会因此而感到羞耻。

当一个人走向独立和成熟,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各种糟心事儿,但不会让自我有特别强烈的痛苦感。人间何所以,观风与月舒;抱月听风,淡看人间。精神富足了,人生意义也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