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行知思想概述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在长期的儿童教育研究与实践活动中, 他创立了自己的儿童教育理论,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思想是他儿童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陶行知先生在幼儿教育理念中提出了六大解放的建议,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认识了儿童的创造力,就应进一步将其解放出来,要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
幼儿相对成人更善于对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应该对幼儿进行引导解放幼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打破成人化思维从固有思想中解放出来。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让幼儿敢于去发表自己的意见,用双手去进行实践操作,既要敢于接触事物,敢于操作,亲身了解事物的运行模式。幼儿教师要给与幼儿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解放幼儿天性,引导幼儿自身的成长。
二、幼儿美术教育中应用教育实践
(一)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幼儿创造意识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中长期重视基本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艺术美的感受力、表现力的培养。好奇心是幼儿兴趣的前提,是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幼儿天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积极探 索,不断创造。在孩子们的美术作品中,他们没有我们成人作画时 对色彩配置的考究,也不会强调画作形象是否逼真,但我们可以从 他们的作品中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形象也可以是天马行空的。孩子们这样的作品在我们看来也没有那么的格格不入,我想,这就是他们创造力的体现。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我觉得首先要解放我们家长和老师的头脑,要先改变他们的儿童观、教育观,把我们孩 子的头脑从那些曲解、错误中解放出来,为孩子还原一个真实的头 脑。我们要鼓励每个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让他们保持对 身边事物的好奇,从而激发他们想用画笔去描绘这个世界的欲望。
(二)体验生活,挖掘幼儿创造的潜能
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而模仿的首要前提就是观察,观察是创造活动的源泉。认真仔细的观察,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大量丰富 的感性材料,这就是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的素材。教师应通过各种 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 看,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也就是 挖掘幼儿创造的潜能。
幼儿生活的空间和生活的内容还是比较有限的。农村幼儿不太了解城市的 繁荣和喧闹的场面,城市幼儿不知道农村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不太了解四季的变化等,他们生活的空间在家庭、幼儿园、学校、公园,生活的内容不外乎 吃饭、睡觉、做游戏、看电视、去公园游玩等,有些家长还将孩子的自由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学书法、学电子琴、学钢琴等,很少带孩子去野外呼吸、锻炼、探索,开阔眼界;很少解放幼儿的眼睛,让他们放眼看生活,放眼看世界。学习简单的知识和生活技能。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孩子是主体,他们的嘴巴应允许一定程度上的解放,在不破坏活动纪律的基础上,让他们能问能说,这 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要“解放小孩子的嘴”。在问的过程中,幼 儿跟着老师的言语引导发挥想象,丰富感性经验;在说的过程中, 幼儿积极的开动脑子,让思绪在大脑中飞舞,这些都为绘画活动增 添了创作想象的认识基础。
有些家长看了孩子的画后埋怨“孩子怎么什么都画不出来”,我觉得其实这不能怪孩子。很多家长将孩子固定在幼儿园、家和培 训班之间,孩子接触的空间太小,他们的眼中、脑子里都没有他们 要画的东西的素材。所以,家长和老师都要改变以往不要让孩子输 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不要一味地把孩子关在狭小的房间里让他们埋头学这学那的,要先拓展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开阔了眼界,“解放了小孩子的空间”,孩子的创造力才有可能被挖掘,他们的画作才 有可能丰富多彩、充满想象。
当然,我们也要“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不要让孩子把自己的童年都花在学舞蹈、学钢琴上,要给他们玩的时间。蒙台梭利说过, 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不断 发展自己的创造力,玩就是学。陶行知也认为,孩子的时间不应该 排满,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感兴趣 的事情,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三)动手动脑,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
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手脑并用。当幼儿产生了创造意识后,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想要将自己的想象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出来。在描绘 的过程中,他们会一次次地改进自己原有的思路,通过再思考再动 手,最终达到完美的结果。如你要让孩子们画开心的表情时,你可 以让他们先自己尝试,然后再观察自己开心时的表情,对自己的画 进行修改,这样,让孩子们在对自己的画作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掌 握人物开心时的表情特征。在不断尝试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 幼儿的兴趣,坚持创作,也能帮助幼儿记忆开心的表情特征。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就是要让孩子们动起来。很多教育专家也都认为,我们成人应该学会放手:凡是儿童自己能 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 己去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四)保护个性,开拓幼儿创造的个性化
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我认为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要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 的独特个性,有的张扬,有的内敛,他们的独特个性都能够在他们的画作中体现。只有在保护孩子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再去挖掘其内在的创造潜能,才能培养出能画出富有自己个人特色画作的孩子。
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评价幼儿美术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幼儿创作意图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决不能以具体事物的标准样子和颜色来衡量幼儿绘画中的形状优劣与色彩的合理。他们天真的想法和创意可能会让你耳目一新,这时要因势利导,充分肯定和挖掘幼儿美术作品中的创造性和闪光点,给予幼儿自信心。
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评价幼儿美术活动的时候格外重视其活动的结果,他们评价幼儿美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主要是幼儿是否掌握了教师所教给 的知识与技能,如“画得像不像”“颜色对不对”“规定树叶一定要是绿色”“ 太阳一定要是红色”等。他们天真的想法和创意可能会让你耳目一新,这时要因势利导,充分肯定和挖掘幼儿美术作品中的创造性和闪光点,给予幼儿自信心。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申明:“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 因此,幼儿美术创作教育存在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潜性地存在于幼儿活动的每个角落。教师要充分利用园内一日生活,让幼儿尽情游戏,大胆构思,放手创作,并积极组织幼儿美化环境,参与节日教室布置,设计活动角,设计班标,画壁画等活动,而且还要经常带领幼儿外出观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参观博物馆、艺术宫、科学馆、游乐场,观察各种社会活动,积极参与各种品位的少儿美术作品征集展览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培养其审美情趣。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影视节目、幼儿文学这些教育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具有拟人化和虚构性的特点,比较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幼儿易于接受。要调动家长、社会人士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幼儿的艺术教育,以便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之间构建一个实施幼儿美术教育的“金三角”,使幼儿在大自然中、大社会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使幼儿美术创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幼儿正处在创造和发展的初期,他们需要教育者为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捕捉 平常事物中的美,去探究了解我们的孩子。幼儿的美术教育中,不 要求对色彩配置的考究,强调的是心灵之窗毫无顾忌地敞开;不需 要求构图形式的变化,强调的是随心所欲大胆的挥笔;不需害羞表 现方法的稚拙,强调的是全心投入乐在其中的玩耍。解放孩子,让 孩子想象飞起来,身体动起来,大胆说出来,在充足的空间时间里 驰骋,让孩子们任意涂鸦,说出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精彩理解,创造 出五彩斑斓、个性十足、名副其实的儿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