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①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乒乓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红色、黄色、绿色的乒乓球各两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出一个来,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乒乓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生1:他摸到的是红色的球,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黄色的球,也可能摸到绿色的球,生3:我看三种颜色都有可能摸到。(学生猜后,教师让摸乒乓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乒乓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吗?生1:不能,红色、黄色、绿色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三种颜色的乒乓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乒乓球肯定是红色,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红色乒乓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红色乒乓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乒乓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乒乓球不是红色的,就有可能摸到这个乒乓球,如果全部是红色,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乒乓球肯定是红色。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让学生主动去猜想,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1 )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先画一个圆,接着从圆里面剪出一个正方形,然后再从正方形里面剪出4个同样大的三角形,剪好后,用四个三角形拼组出不同的图形,同学们可以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心里可高兴了,有的拼出一棵大树,有的拼出一条小鱼,有的拼出一个风车,有的拼出一艘船,有的拼出一座大山……很多是我们老师都想象不到的,通过学会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想象到了,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2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除了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为了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的整个身体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位置,我每人发给他们一张空白卡片,要求他们写出自己是第(   )组第(   )个,写好后订正,然后把你写好的卡片交给老师,教师再随便发,由同学按照你现在卡片上的内容,找到相应的新位置坐好,比比谁找的又对又快,一小会儿,同学们就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心里可高兴了,一这种方式再来玩几次,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就更牢固了。通过找座位的游戏使整个课堂活起来了,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整节课同学们情绪高涨,下课了还不想休息,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数学课也变得有趣了。

 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空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商场或超市里面去调查、收集你喜欢的三种商品,并抄写下它们的价格。”上课时,同学们都纷纷汇报了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还真是五花八门,生1牙刷2.50元,书包35.00元,铅笔0.40元。生2面包4.90元,洋娃娃15.00元,跳绳8.70元、、、、、、同学们争先恐后个个都想说,我让他们同桌互相说一说,说完后我又问:“2.50元,到底是多少钱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生125元,生225角,生325角……争执不已,这时我请全班取出相应的钱数,并请刚才回答问题的三位同学上台展示一下,这时大家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回答:“生2和生3说的对。”这堂课有了学生课前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学得比较扎实。所以教学前,引导学生观察某种现象,调查某些项目;教学后,指导学生实际测量、制作等,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