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桃花源,看到一本这样的书名,只念这几个字,就万般自在了。我经常看一些关于父母养育心态的书,很多理论可以迁移给做老师这个行当的。

经常听到同行的怨言,谁谁谁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做,然后发泄愤怒。其实是老师自己没有明白所有的愤怒都来源于恐惧,他眼中的娑婆世界很糟糕。我们需要追问自己,我愤怒是因为出自对学生的爱吗?可以逆向追问,倘若权威对你说,教育的根本在育人,育人的关键在育心,而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宇宙,你不知道这颗心里曾经放进了什么,我们不要只盯着分数,而是顺势打开孩子的心门,走进去。你只要做到这一点,给你评一个优秀等级。你还会愤怒吗?我相信,你不再愤怒,而是想办法去关注学生不听讲背后的因素,不做作业的原因。

再回到愤怒,你的愤怒因为恐惧,恐惧学生考不出分数来,拉低整个班级的平均分,同事作比较,学校排名次,学生的考分成了你的脸面,甚至隐形的标签——你是有本事的老师,你是无能的老师。做父母的常常要追问自己,养育的初心是爱还是恐惧?那么迁移到做老师的,追问自己,教育的初心是育人还是育分,同样也可以追问,教育是爱还是恐惧?

转念,对于教师太受用了。痛苦来源于比较,来源于前多少名外在的诱惑。如果你的眼里是一个个鼻尖闪着汗珠,眼里放着光芒的鲜活生命,而这个生命是有着无限可能的生长态势和方向,你就仿佛坐在一片蓬勃的田边静候着,似乎就能听见叭叭的声响,他在拔节。

听,语文课上,学习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孩子们在第二自然段关注到心理描写塑造的人物形象,贫穷但勤劳的渔夫,勤快乐观的桑娜。进而关注到第九自然段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塑造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善良的桑娜形象。这样的课堂氛围,孩子们沉浸于文学审美体验中,也受到美德的浸润。美好吧,实现了学习的心流体验。趁着心流动起笔来,写写自己的曾经,有过忐忑吧,有过犹豫吧。哗哗哗,沙沙沙的笔尖飞舞。突然,一个不和谐的音符跳进我的眼里,涛同学桌面上摆着一张白色长纸条,我就很想知道,你的本子呢?你为什么不动笔呢?但是我没有言语,我的眼光问他,他避开眼光,他的眼神忧郁。好吧,给你思考的时间,我的身子远离涛同学,可我的心还在,眼光还在,在他的那张长条上,分明一字不落笔。慢慢巡视着满园的花朵,都在努力开放,有的已经盛开,有的半开半藏,怎么说都有涌动的回忆流淌于笔尖形成文字。再看过去,涛同学就是僵着,耗着。着急吧,时间白白流淌;心疼吧,时光白白耗着。上去斥责?上去逼迫?上去喝问?绝不愿这样做,我坚信他的表面的平静掩盖着他波澜壮阔的心理活动。或许就是那句——爱就是创造空间让事情得以发生。铃声响了,走吧,跟我走,坐到我安排的桌凳前。神奇吧,笔尖飞舞,心理的活动沙沙淌于他那张白纸条上,密密麻麻。交到我手上,一读,尽是刚刚半节课表面看似一动不动下面的浪涛涌动——他看到老师眼神时的慌乱,自己一笔未动的焦躁,听见同学笔尖哗哗的不安,这不就是一段真实的心理描写吗?学习任务完成,回班吧。

看似白白流淌的时间其实就是他形成新鲜心理的过程,写下来就是真实表达,而且鲜活有趣,读来令你嘴角上扬。

还好我已经修炼到不因恐惧而发怒。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用做父母的心态做老师,用尊重代替伤害,接纳自己也接纳孩子,在远远的背后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