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你收到的短信是异口同声的“端午安康”吧。因为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离世,你怎能快乐呢?据说从2015年开始有人提出了类似观点,我们说“端午快乐”就没有文化了。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敦煌文书《端午相迎书》:“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红楼梦》第三一回说:“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

端午本就是一个快乐的节日。

现时人们的过节方式也分明呈现的快乐。朋友圈各种裹粽子的场景展示,粽子的形状各有姿态,粽叶也各有讲究。我从二十多年前遇见婆婆爱上了吃粽子,实则是爱上婆婆裹的菱米粽子。小巧紧实,糯香爽滑。

“乖乖肉啊,让你爸爸来拿粽子回家煮。”八十六岁的婆婆打来微信视频,一接通就中气十足地喊着。生怕听不见,还会补充一句,听见了吗?让您爸爸拿回家煮。这是一个月前的声音了,每天早晨我总要吃一只赤豆菱米粽子,“菱米粽子”是婆婆这么叫的,小小的像菱角的形状,所以这样得名吧。以前也吃过婆婆裹的花生米、红枣、蜜枣粽子,后来就统一赤豆粽子了。婆婆说:“他们都不喜欢吃粽子,你喜欢吃赤豆的,就都放赤豆裹。”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吃粽子呢?小时候我也不喜欢吃粽子,松松垮垮黏黏糊糊的,真不觉得好吃。婆婆裹的粽子严实紧致从不会有一粒米从粽叶尖里冒出来,糯米香跟苇叶香、赤豆香经历了几个小时的蒸煮相融,香香糅合,不仅炼成了浓郁的香,还有了赤豆的微甜。让从小不待见粽子的我贪婪享用了二十几年,且是日日吃不腻。

三天前,我在瑜伽,一个视频电话进来,显示“玉兰”来电,婆婆隔三岔五就会来一通视频电话,常常是同一类主题,问她的孙子放假了吗,他的儿子今天回家吗。看着微信在闪烁,等瑜伽结束再回电吧。打破了凝神,刚想收回到瑜伽。微信视频又闪起来。婆婆一般不会连续来电,赶紧收起战士一式,紧步走出瑜伽房。视频里婆婆凑着屏幕,红光满面,洪亮地喊着:“乖乖肉啊,让你爸爸把粽子绳儿送来,明天裹粽子,端午呢。”一个端午节,婆婆要忙几个月呢,苇叶上市起,她就忙着裹粽子,即使苇叶下市,我依然吃到菱米粽子。婆婆在视频电话里喊:“乖乖肉啊,来把柴叶子拿到你们冰箱里去。放冷冻啊。我冰箱塞不下了。”这叫未雨绸缪?或叫积草屯粮?一年里,只要我念起婆婆的菱米粽子,婆婆就会忙碌起来。

一个小巧的菱米粽子,让一个耄耋老人从昨年端午忙到次年端午,这棕子里不是婆婆的快乐吗?因为我爱吃她裹的粽子。

对于小孩来说,他们在这个节日里,听说了端午节、端阳节、毒月、恶日。会因一个词语走进千丝万缕的民间传说。听了故事很快乐。更快乐的是享受了假期。

朋友家孩子孪生姐弟,向学。每逢节日,他们的母亲总要从晨诵起安排上与此节日相关的活动。将五红讲给孩子们听,做给孩子们吃,吃着鲜美的菜,明白了五红里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增强体质,有清热解毒的苋菜咸鸭蛋防病驱毒,养好身子顺利度过一个炎夏。朋友将粽叶糯米早早准备好,弟弟淘米,发现糯米的洁白,黏在手上像嵌上了小珍珠。姐姐洗刷着青翠的苇叶,闻着清香遐思万里。孩子们在奶奶的指导下卷粽叶、塞糯米、绕叶尾、缠棉线。米从粽叶缝里逃离、粽叶脆弱得裂口子、绳子扎不紧……各种状况磨练了孩子的耐力,一番挣扎、失败后,姐姐总算包出了有模有样的小脚粽子了。朋友惊叹:“妈妈还不会裹粽子呢,姑娘已经学会了,手好巧啊。”弟弟尽管有奶奶手把手地包、裹、绕,还是散了米。干脆任意创作出四角粽,刚下锅,弟弟就闻见了他裹的粽子飘出来一缕缕幽香。哈哈,这还不是因为自己的亲历?二年级的孩子在暮省日记里写着:“刚出锅的粽子像嫩柳那么淡,像竹叶那么亮,像蕉叶那么润……”我惊诧地问:“弟弟,你怎么想到如此表达你的粽子?”他笑眯了眼说:“妈妈早上带我们晨诵读到类似的句子,我觉得可以用到这。”

这样的端午给老人带来幸福的度日,给小孩丰富了经历。用阿德勒的表述:决定人生的不是经验,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验的意义。我硬是这样理解,决定人生的就是我们在每一个日子里,更是每一个节日里赋予一个个小小活动的意义。这个端午节,裹粽子的老人快乐,吃粽子的我快乐,经历端午的孩童快乐。

端午,何妨大声说快乐?